這件事我從 18 歲那一年,自己認為自己是這樣以後,就再也沒有特別去思考過這件事的真實程度,但直到最近被觸發了不同思考面向以後,再加上遇到了巧合事件,我重新理解了自己的認知過程與答案,對於我的日常,心裡留下一道深長的困惑,20多年來認為的日常真的是日常嗎?還是那只是我對自己的不理解,先幫自己放一個代數,以為可以用方法找到確定的答案,但其實我根本就沒有辦法單靠自己的摸索找到答案?
這一題連想都是令我焦慮的,這中間一定也有很多當年我隱瞞自己的問題,逃避了某些對話,把自己藏在某個狀態裡,就像是生氣憤怒的狀態變化,我原先以為只是我無法控制的狀態,但事實上就是我自己的內在受傷痕跡被再次觸及,這個觸及率比 Facebook 的貼文出現在你希望給某個人看的塗鴉牆中的觸及率還高(笑),既然觸及率這麼高,那題目是我比較容易生氣呢?還是我比較無法面對自己,或是其他的答案?這題也是還在研究的一題。
上面情緒那題跟讀書這件事很接近,我現在想到小時候討厭讀書,都是因為靜思語,我們家的人有一天突發奇想,他們不知道從哪裡聽來叫小孩抄靜思語會變得比較乖,就叫我抄,我越抄越煩,我甚至還説我寧可抄上學期的課本,也不要抄靜思語,因為我怎麼讀都覺得邏輯很奇怪,現在也想不起來那個奇怪的感受是怎麼來的,我就惦記著,直到40歲這一年還記著。
那種讓人不舒服的逼迫文字,用了道德觀與他人感受當成關鍵,扭曲佛經的詞彙,這點是我後來去跟其他人對話,反覆回想的時候才知道的,所以我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拒絕讀書,拒絕任何形式的觀念修改跟調整。
討厭讀書但不排斥收集知識,就成了現在對一個知識體系有碎片與片段的痕跡,卻沒有系統架構地思考整個知識體系與完整面向應該有什麼樣的累積,今天異常誠實呢。
這件事真的要解決嗎?這問題就跟你喜歡一個人要不要告訴對方一樣困難,説與不説之間的距離,你得橫跨一整個宇宙,而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比宇宙中星星還多的細胞,又該如何確定自己要不要解決呢?有人可以帶著果決跨越宇宙,我不是那種充滿勇氣的人,所以討厭讀書這件事需要改變嗎?讀書這件事真的需要在我的人生中發生嗎?
在我讀完班宇冬泳的第一個故事之後,這一題突然開始有了奇妙的答案;我無法原諒的那些過去時刻,被現在此刻的耀眼秒針照耀著,於是我一直以為在陰影中,那些過去時刻我以為難以移開,直到出現了反常的事件,我才有意識自己改變的關鍵點可能會出現在這個反常事件裡。
更赤裸一點的情境是,我開始找到我不喜歡自己的各種痕跡了。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