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進行我最喜歡的自問自答,
問題的起源是這則貼文:
首先,如何發現並判斷對方需要幫助?在這個前提上,面對一件事的認知跟思考都是可以被評估的,評估完就是會有知道多與少的差別,通常發現自己知道的比較少,10年前我會進入非常焦慮跟生氣的狀態,現在就是直接坦白的説:這個我不知道。至於看對方有很多層面需要幫助,這樣算是高姿態嗎?這個我不認為是高姿態,高姿態是不屑一顧的態度,面對一個人問他是「哪位?」,直接無視。
大人學在提倡「認知邊界」,這 10 年來受惠於他們寫的文章,我非常努力地在嘗試打開認知邊界,雖然不到很順利,但也終於在最近跳出既有的循環,就像最近在跟身邊的人討論 NFT ,收集加密貨幣知識比較久的人都會露出一股,喔,你開始了解了嗎?那你要多花時間收集各種資料、閱讀資訊、參與社群討論,才不會錯過第一時間的各種加密貨幣初期投放,空投都會得到很多好處跟優惠;你說自己去打開這種完全不懂的知識,也不確定要問誰的狀況,貿然去問,會不會被別人嫌棄?這件事真的很難説,因為那很看個性,但今天,如果恰好聽到一個朋友告訴你一件事,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可以提出一些進入難度相對低的解決方案,協助他改變,你提出一連串的解決方案,而當事人一如往常的拒絕討論,用各種隱喻跟暗喻的方式,把提出來的解決方案就只是在滿足提出建議者的虛榮心,如果你是提出建議的那個人,你會怎麼做?我直接把這整件事變成一篇文章,理由有三個:
- 不是誰都可以容忍連續8天完全無視的過程
- 我的虛榮是我當年的不理性,覺得做到了某個社群經營者就夠了,那就是純粹的虛榮,完全沒在思考帶來的問題與影響,那是成名的慾望。
- 所有的善意,都是回應後才能夠成就的互動。
善意這件事沒有輕易就達成的路徑,必需要雙方互相溝通理解,今天就是明擺著我不要接受你的觀點跟立場,你只想著要跟我談這件事,我不要,我就是不想談這個啊,我不會接受。
那,再見,我沒有時間在處理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事,至於我為什麼寫下來,因為我不想每次都要再講一遍,已經重複 20 幾遍的事。
我是不會去管你看完之後會不會把我當朋友,因為在你對我的行為跟反應過程,我不會被第一時間考慮,那是我人微言輕,不夠資格跟你有對話的時間。
–20211130 更新–
對,剛寫完沒多久就有新的更新了,一個很好的朋友看我寫成這樣,給了我兩句回應:
—
當事人看完以後跟我說:
要是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理由同上:面對這個人,之後我就不需要再花力氣重新講了。
你真的需要我幫忙,自然會來跟我好好詢問與請我給出實際上的做法,同時一起進行。
因為經歷的關係我對於幫助產生了一種交換行為的概念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幫助是為了日後的利益而付出的
跟ig的作者 的概念有點近似 但我不會以一種我這樣是為你好的高姿態想去灌輸對方
觀念 因為從我們這一代開始就知道這句話是毒蘋果
而且作者的文章中給我是一種針對性的 不是廣泛的反思
虛榮的部分我時時刻刻也明白我只是在用一種全新的觀念去嘲笑不知道的人
就跟八卦『黑黑 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那種不成熟的心態
也很清楚 知道了又如何不會對 對方的人生起到任何變化 對方偏向一種我看了一則新聞一個月後就忘光了
當你看到對方在許多層面上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是不是站在高姿態的角度?
我不會 我會以自己的想法跟對方討論為何他要堅守狀態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知道需要外力幫助而自己又能夠做到何種地步 如果我有能力為對方下決定並且為這個決定負責我或許才會以高姿態吧
但目前我沒有這個遇到這個狀況跟能力 故此我只能回答不會
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是一種傲慢?
是啊 是傲慢 根據前面的回答 因為我有能力掌握一切自然會膨脹 而每個人對於這個膨脹到怎樣的地步算傲慢就很難說了
當今天認知邊界不足的時候,對方跟你關心的議題不盡相同,嘗試協助對方打開認知邊界,算不算是只為了自己內在虛榮的理解過程?
我不覺得是虛榮 把一種全新概念告訴對方 如果對方不感興趣也只是把對方變成一個傾聽者
當然我也希望對方選擇跟我一樣的立場
你認為幫助是一種交換的行為,為了期待得到別人給予你的好處,你很清楚知道這件事,那就不會是那則貼文裡面想要表達的意思。
「要好好注意自己的感受」這句話本身就是他自己在描述的高人一等,如果是真心幫助別人,要提醒自己的文字,會是「自己要常反思自己的感受」,讓我決定用寫的不要再去跟朋友講,也是在這個點上,如果今天一直認為別人幫助你就是站在高姿態,那真的可以不用花力氣來找其他人討論問題,換成是任何一個人,都無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我是為你好」的情境好發(?)於現在年紀超過 50 歲以上的人,因為當年的教育環境創造了很多這種行為互動下的歷程,讓他們習慣用這種方式與人共處,近年來有逐漸變好的趨勢,但我有能力解讀對方的想法,同步我也會理解在對方理解以後會有可能引爆的情緒來源,所以會在更小心的範疇裡討論這整件事,把事情丟到冰山或是完全不處理不解決,就是一個不可行的解決方案,我認為知道但卻不執行才是真正的傲慢,擁有能力掌握資源,內在有沒有膨脹很難判斷。
告知對方概念的時候,這也在我朋友身上發生一個近乎全部拒絕的狀況,如果你是面對這種態度的對話,你會不會再繼續溝通,根據我詢問的幾個朋友,通常最多就兩次,還問我為什麼要特地寫這篇文章,我總覺得我還是會持續遇到這類的人,寫文章一勞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