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一直在找方法好好照顧自己,對於自己,我一直對自己的狀態估計錯誤,不管是估算自己的工作價值,或是對自己在生活裡能完成的事,在自己標準不清楚的情況,估計錯誤也分析錯誤;直到好朋友為了我好,去上了課,花了一個小時描述我的狀況,我才理解,原來我的狀況跟邊緣人格很靠近,但我到底是什麼,直到現在,我的諮商師沒有正面肯定的回答過我的問題,為什麼?三年過去了,我沒有答案,但這段日子,一直在想怎麼描述邊緣人格,但對於邊緣人格,我除了自己以外,了解的太少,直到今年輾轉聽說了「邊緣人格」要出書。
這本書裡面描寫的狀況,與我的狀況有高度重疊的地方,這也解開了我心底的疑惑。
我很難容忍不確定,而我在一直問我自己是不是邊緣人格的過程裡,透過諮商與對話,終於放下確認自己是不是的堅持,開始關心我的情況,是什麼環境造成的,而且我有個固執的壞習慣,一直質疑一件事,假如諮商師跟我說了我是,我的質疑啟動,我很難處理這些自我疑問的問題。
邊緣人格變成了一本書,對我來說是件好事,終於有個架構可以依照、參考跟身邊的人分享,一件影響我很深的人生情況跟處境。
目錄裡面把了解邊緣人格的方法分成四個部分:邊緣人格的樣貌、邊緣人格的起因、親友的協助原則與諮商指南。這些資料對我都很受用,除了過去這三年的諮商歷程之外,我透過這些步驟跟原則,又再一次重新認識了自己;上星期六的簽書會上,我先問如何面對標籤的對話,在面對外界對精神病的各種說法,一個知識不足又畏懼面對社會的人,如何處理這種問題?李訓維淡淡地說,這種事,只能盡可能說明給對方聽,你不能期待對方懂,你只能盡你自己的力,這樣就好。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而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定是事實。
就像這張圖的意義
我與邊緣人格相處 20 多年,不太確定學理上這件事的成因,殘酷的是,台灣的環境雖然相對開放,但也沒有足夠的承受力,能夠讓人理解精神疾病的樣貌,因此身邊的朋友看到有自殺行為出現以後,就漸行漸遠,直到有位不熟的朋友,聽說了我的狀況,來找我花了三個小時,說出他心裡的擔憂,而我做的,只是坦然跟他分享我有這種傾向。
邊緣人格的心理特質如何看待世界?邊緣人格如何形成?平常生活他們的心理維持在什麼狀態?如何看待他們自己的感情?邊緣人格為什麼會常常感受到生存危機?最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什麼是精神疾病?精確的意義是什麼?這本書都給了一些初步的解釋,我對於書裡面定義邊緣人格的一段話很有感:「⋯⋯,邊緣型人格疾患非常容易被錯誤判斷。因為嚴格講起來,它是一種長時間處在不安全感、混亂且不穩定、不成熟的自我狀態,共病的現象很多,若以症狀來做判斷,很難化為確定的、單一判斷的外在指標,也就容易以偏概全。⋯⋯邊緣人格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對人或環境正向的新觀念或想法,以取代他們內在那個負向而掙扎求生的世界觀。」能幫助到邊緣人格的方法,是很勇敢走進他們的生命裡面,以任何形式進行陪伴、不輕易判斷且勇於用界線做陪伴的人。
自我探索很久,我的諮商師給我一個有趣的描述:「你是我遇過病識感很強的人。」「那大概是我比較想跟這個世界對抗,長出來的邏輯吧。」一開始我不太確定自己的情況,只是每次工作不順、感情不順然後就生活不順,重建然後再次瓦解,直到遇到了現在的好朋友,我跟他的相處遵守他要的界線,但他也勇敢挑戰我的扭曲觀點,進而讓我慢慢有勇氣,開始看世界上好像沒有那麼危險,鼓起勇氣,把幻想的概念拿掉,這就像是奇犽一直在對抗自己腦裡面的暗示,往頭上刺進去之後,發現原來都是哥哥給他的道具,讓他有了逃跑的想法,我的逃跑看起來也很像這樣,雖然頭裡面沒有道具。
這本書適合對心理議題想要了解的人,根據作者李訓維心理諮商師,對於心理相關議題的看法,只有持續而穩定的溝通、接觸,才能有效避免心理議題的誤會與害怕,我是在這樣的觀念下逐步走向能與社會互動的生活,書裡面有個彩蛋我很喜歡:
目錄上的光芒,也許就是在告訴我,持續前進,你會看見路上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