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又願意互動的蝦皮 facebook 社群

去年因為油條,我開始注意到蝦皮對於社群產出內容的重視,油條的內容長這樣:

剛剛看了檔案日期,剛好是一年前,今年他們用了偏見,讓人有感。

一開始吸引到我注意的就是這個字,這個字,我在玩遊戲,覺得隊友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時候,就會問隊友:「你在講尛?」尛跟嗎同音,你用 iPhone 的輸入法,他會出現,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注意到的,但是我自己很愛說三小,發現「尛」的時候,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蝦皮的社群經營者,掌握了這個切入點,製作出的圖片能產生社群使用者互動。



看到蝦皮社群編輯注意到底下的留言,修改了文案,在規則內的彈性,是使用者內容使用的重要觀點,共同創造社群內的集體記憶,這已經是許多人知道的事,但如何讓記憶產生,這幾年看起來,許多社群也還在摸索;我自己也還在找持續產生對話的文案,讓自己的社群經營長出不同面貌。

今年會著重在分析社群語感,近期從小說創作的概念裡,延伸出社群接觸面除了故事之外,更要強調語感的塑造。


有聲音的文字,例如歌詞,是語感的第一步,在網路成為我們生活、閒談素材跟新聞來源的時刻,社群語感似乎還不是許多人會分享的觀點。



這三篇讓我噴笑,幾年前,做社群也會被問能不能順便修電腦。但其實一直以來,職業或是某種身份的偏見,是許多觀點衝突的來源,除了以學術的角度分析之外,我也看到許多人因為這些觀點衝突,關心議題、產生行動,語感往往是這些行動背後的重要觀點,對我來說,能夠好讀、好記,輕易再一次分享,是我這幾年會跟大家談某些話題的關鍵,特別是信仰,我在講亞當夏娃的故事,通常都會嘗試用鄉民的口吻,保持正經的詞彙跟口語語助詞,讓這個故事更容易被聽進去。

有時候,故事說到一半,對方會開始往下問問題,那表示對方開始關心這個主題延伸的資料了。對我來說,我並不是一個學術氣息濃郁的人,但我喜歡跟這些充滿知識的人相處,從跟這些人的對話裡面,我可以找到他們如何以有系統的方式,看待他們手上的專業知識,這也是我近期要求自己每篇文章,一定要寫上一千字,減少不必要的語助詞,讓自己可以盡力記錄自己的觀點,這幾天在分析事件的觀察與看法,採取相對柔和與客觀的角度,或許在時間遞延之後再次觀看事件,得到的觀點跟看法才是重要的,我非常佩服那些在事件風暴中心,保持穩定步調回應環境的人,想必是受了很好的公關專業訓練。

我想社群一定有不同角度跟觀點的論述,或許,比較多人願意接受的社群角色,放在十年後來看,我再看到那些言論,會像今天看到蝦皮社群一樣開心地笑,那可是重要的共同回憶。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