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禮物得到文章

預防貼文不見的文字備份:

送禮這件事情我一向不怎麼在行,畢竟在我個人而言,我就是個只注重實用性的耿直人類。因此這些年,買好朋友的生日禮物之前,我常常會去問幾個身邊友人的意見,希望對方能從禮物本身或送禮的方式中感受到來自於我們的用心。那種被認真對待的感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喜歡的。


確認了禮物種類以後,上網搜尋了幾個門市,鎖定目標,我就直接到現場看貨和採購。說來也好笑,有時候買禮物真的得挑,價格太便宜的不行,太貴的對方可能會有壓力,偶爾還要看看我現在這破洞的口袋,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買完禮物、買完卡片、買完郵寄包裹,我把所有的東西丟在小胖店,準備包裝。

小胖店很棒。他的店裡聚集著一堆熟客(包含我自己);以前大家各自來,後來莫名其妙就變朋友,再後來連名字都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不是生面孔的都是朋友。

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著我送什麼禮物啊、送給誰啊、對方生日什麼時候啊、有沒有戲啊之類的事,然後就一邊開始動手幫我包裝禮物。

郵局的包裹盒子的尺寸和禮物本身沒這麼吻合,我在店裡繞了繞,順便問問小胖有沒有任何包材或廢紙,可以填充那個包裹的空隙。小胖蹲到工作檯下翻了翻,再起身的時候塞給我一疊A5的薄薄DM。然後……我們大家就看著包裹中的空隙和我手上的那疊DM。

藍鑫率先表示受不了。

「你送這個這麼好的禮物,結果拆開包裹裡面是一堆小胖店的DM,太奇怪了吧!」
「我覺得不妥。」
「沒有其他東西塞嗎?」
大家接著七嘴八舌。

「我去幫你買報紙,你等我一下。」他說反正便利商店就在隔壁,一般都有報紙可以買,怎麼樣塞報紙都比DM來得好。藍鑫果斷起身,帥氣地朝門外走去。還來不及說謝謝,我忽然怔住了,這不是平常我們信仰裡不斷提到、不斷教導,更是不斷鼓勵的「多走一哩路」嗎?是我要送出的禮物、送的對象是他們不認識的朋友、當時還是藍鑫的上班時間,不過他協助得就好像是自己的事情一樣。

幾分鐘後藍鑫回來了。他手上拿著的不是一疊報紙,是一捲泡泡紙。

「剛剛路上看到一家家庭五金,我想說他們應該會有賣,反正不是很貴的東西,那不如用這個,更適合、更體面。」他把泡泡紙塞到我手上,然後我們又一陣忙亂,完成了包裹和郵寄。

我們常常為自己精打細算,為了博取關於自身的最大效益;我們鮮少為別人精打細算,只有常常打算別人。我自認沒有像藍鑫這樣行動派的熱情,但在藍鑫的身上我學了功課。服事人,不要只出張嘴;那種被認真對待的感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喜歡的。

隔天禮物就送到了,在最適合的時間;我相信對方應該是滿驚喜的。

——

看到關於禮物的故事,我著實是嚇了一大跳,因為整件事也不過就是 20 分鐘以內的事情而已,看到一篇文字記錄著我的反應跟行為,還是面露微笑。

像是什麼?像是一個自己的切片被放進了可以拍照的顯微鏡,當下其實只是在一個瞬間,覺得白胖先生又是在搞事的狀態,想説一般人收到禮物應該會介意外盒用來防撞的包材,也會是禮物被檢視的一部份,畢竟打開禮物以後,大家總是有些一瞬間的想法。

而我不想讓打開禮物的那個人,覺得「啊,這禮物好像,還好吧?」畢竟我聽到買的是香氛,感覺就是要用心包一下,當下我是沒有想到自己跟信仰在提的「多走一哩路」有關,但從五金行走出來的時候,我是有閃過這個念頭的。

很多年來,前女友一直在提醒我,要我多為別人想一下,「『多走一哩路』是信仰裡面一件很重要的事,沒有人會想要被針對被質疑。」「對,我知道你講的這件事,我也沒有要刻意針對別人,但我就是很常遇到那些針對我的人啊,那麼,適時地用對方的方法回應他們,難道就不是合適的方式嗎?」我們很常為了別人的冒犯在爭吵,不管是前輩還是同輩或是晚輩,很多人聽到我跟前女友的對話,第一個反應就是:你們難道沒有想過換個角度談彼此的需求會更好嗎?

其實那都是在講我,我心裡也理解,也不是不能接受對方的説法,我只是很多傷痕在隱隱做痛,那些傷痕其實都像是捷運月台上的列車,車沒來不會有通知音效,傷害一旦來了,疼痛的感覺就像聲音,咚地浮在腦海裡揮之不去。

而為什麼會在這裡寫下這件事?我不是不會去為其他人想,也不是對世界充滿激動的狀態,一直以為很多事都是做過了,只會在其他人的世界裡被短暫感謝,時間一長可能也就忘記了,這次真的很不一樣,因為被對應的感謝著,我同時想起了要感謝的那些日子,即便我們因為深刻了解,有太多傷害在彼此身上而無法繼續走下去。

感謝寫下這篇的白先生(鞠躬)
感謝陪伴我走了人生中六分之一人生的前女友
感謝因為巨大傷害卻還沒有放棄生命的那個自己

這篇也間接推動了我堅持每日為自己寫下一點什麼的想法,即便是一點小小的、無關職業價值的文字,都是給自己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謝謝兩位來到我的生命,無論離開與否,願你們繳錢的路,啊不對,是腳前的路,都能有光照耀其中。

因為戀愛大人學改變的事

在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中,我釐清了自己對於生命價值的困惑,而這次的困惑,來自於我對人性理解的成見,戀愛大人學是一堂從理解人的邏輯下手,給你一些導引,進而體會從人性中,選擇如何找到跟世界相處的方法。

先感謝那位願意支援我,讓我去上戀愛大人學的朋友(笑)

我是個絕對反對任何感覺感受,都要用理性來思考分析的人,感受這種事,就如同小説作品,你要用非常精準的公式重現作品本身,就跟你要 AI 寫出另外一個小説家,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大人學開了這堂課以後,即便我對大人學開的課程有很高的認同感,但我在情感議題上,我自己的堅持大過於很多客觀條件。

帶著這股成見,我很好奇為什麼「戀愛大人學」可以常常爆滿,還有關於情感的觀點,在 Joe 跟我自己的經驗中,有什麼核心的差異。兩天的課程中,第一天上到一半,忍不住跑去跟 Joe 分享我自己的動機,跟我自己帶著的偏見,Joe 沒多說什麼,但第一天下午的課,突然有一個案例推動了我的思考。

案例的故事是在談關係之間的變化,因為發生了性行為,進而對於關係有不同的認知,通常男性的想法跟女性的想法差異,我被推動的地方在於,我發現很多不同的可能性了。

對於關係變化的認知,我通常堅持我的認知,對於一個人互動的好壞,預設其他人的行為通常偏向負面且不帶任何空間,這源自於跟其他人互動的失敗經驗,尤其是在感受不好的時刻,情緒跟反應會有循環,起點都是我認知別人對我的行為帶著我認定這有惡意;「難道你都沒有嘗試要改變嗎?」「為什麼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看待別人呢?」「為什麼都不能對別人的處境多一點理解呢?」在愛情裡,常常才有機會被問到這三個不同情境,但根源脈絡一樣的問題。

脈絡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在於為什麼我可以這麼堅持自己的看法,因為我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有很多痛苦無法取代。

解決痛苦的情緒,我試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也用了很多不同的探索思考邏輯,在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中,撞擊後其實找不到一個可以自處的方式,會時常在「對他人的態度沒有不好」跟「他人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兩種狀態裡糾結。但第一天全天的課程上完以後,我心裡面有個想法開始鬆動:「如何重新理解其他人的行為?」那個案例裡面的角色,我兩邊都扮演過,當我在客觀幫其他學員理解兩個人各自的心態,我反而有了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如果當初都不是第一時間的反應,也不用情緒溝通,那要怎麼樣才能溝通到真實的需求?」

動機,大於結果。
現實,即是平衡。

這個星期每個遇到我本人的人,都在聽我分享這兩句話,因為這兩句話鬆動我的思考跟對待其他人的方式,因而減少了過去的成見,這一路上面對的過去伴侶,他們也讓我逐漸形塑出現在的相處模式,但要如何更理解背後的互動方式根源的原因?課程裡面拆解了關於從跟一個不熟的人,一路認識到走進長期關係的夥伴狀態,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跟對待之前的自我整理。

在第二天中午,我去問了 Joe ,「所以所有的方法在使用之前,都必須要先從自己開始思考對嗎?」「是啊,戀愛就是一個一直認識自己的過程。」課程的核心,所有的方法都圍繞著這個主題打轉,但如何認識自己?課程內容架構,有蠻多人寫過了,我倒是想寫寫自己內在思考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中間的歷程變化。

情緒的演變是一個有趣的狀況,能減少我對感情壓力感知過於強烈的方法,其實是我過去一直無法輕易改變的認知,但因為課程的關係,我調整了我的認知,算是撿起來一個很有意義的自我歷程。

貢丸

貢丸的故事,是從一句隨口問出的話開始的:「新加坡有什麼好吃的?」

人在新加坡的小高立刻分享手上拿到的好吃咖椰,阿璃也跟我們説他過去吃過的經驗,於是這就成了一個約定,在台北市享受來自新加坡的美食。

小高回到台北,第一時間就是到白胖咖啡館跟我們分享咖椰,為了要吃到好吃的咖椰吐司,一下班立刻跑去,想著只有吐司應該吃不飽,靈光一閃打到白胖樓上的阿助,點了 10 顆貢丸跟酸辣湯。

到了白胖,找到貢丸跟酸辣湯,因為一個失手,打翻了手上的貢丸,一次少了 5顆,當我預備把掉在地板上的貢丸清去垃圾桶,轉身發現,白胖先生把 1 顆貢丸吞下去了。

那是掉在地板上,會有狗從外面地板踩進店裡的地方,可想而知,這顆貢丸乘載了多少細菌的夢想,吞下貢丸的白胖先生,對於貢丸犧牲在地面上,感到非常無奈,畢竟那是珍貴的貢丸啊!

當天晚上,我收到白胖先生告訴我他開始拉肚子的消息,過了一個晚上,拉肚子的情況沒有變好,他還異常地在早上六點多醒來,基於一個直覺,我告訴店裡面的另外一位常客「瑞恆先生」,關於一顆貢丸引發的慘烈症狀。

「沒事啦,真的有需要他會告訴我。」果然是歷經各種風雨過後的常客,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事可以嚇得倒瑞恆先生,而12點左右,我收到了瑞恆先生的訊息,白胖先生表示自己嚴重拉肚子,尚未出現在店裡面。

我心想該不會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了吧,當電話打通的那一刻,我聽見他告訴客人今天只會營業到兩點,心裡面突然有股愧疚,早知道就把貢丸快速清乾淨了。

忙到一半,白胖先生還跟瑞恆先生説:「我想說狗狗吃了都沒事,狗的身體這麼差,我一定也可以,我好久沒有拉肚子,這就像⋯⋯我好像變回凡人了,我已經吃不了地上的東西了,原來我已經不是畜生了,我進化成家畜了。」

這就是白胖,一個連生病都可以充滿各種歡樂的角色。

後來下午三點多才去看醫生,看完醫生睡到六點多才浮出來告訴我們:「去看完醫生以後,到家時睡了一下,是腸胃型感冒,吃個藥繼續睡。」

果然是充滿奇妙的日常啊。

後記:白胖先生給我看他把這個網站設定成手機桌面捷徑,他説閒來無事就會點進來看看。
後記2:
白胖咖啡館門口公告

日常-2023-01-04

害怕去寫下任何文字
只是因為自己無法明確
確認是否真的有看見
那些閃爍的符號與游標
收集得住膠著

打不開的對話視窗被封鎖了
打不開的影集被平台下架了
打不開的書本被淚水浸濕了
誰還在意那些打不開的記憶

於是在音量逐漸沙啞無法再出聲那一刻
有一道目光隨著音波削弱的路徑看去
遊蕩在那些鬆垮地信心漂浮的路面
是什麼反覆震動久未響起的通知
是那把在橋上鎖住心室的鑰匙
隨記憶洄游到每個時刻揮手
遠望任何一個時刻的自己
完全不記得刻痕的樣子
聽見誰開口會有感動
什麼文字能夠感動
什麼瞬間再凝結
什麼音符編曲
什麼樣的你
什麼時候

是什麼

坦白

我從來沒有在活動參加到一半的時候,直接跟所有人説我不想繼續參加了,這件事對我來説非常冒犯其他人,畢竟大家都有付出對應的時間,要所有人接受我的意見,我總有種這樣莫名其妙的狀態跟理由,但這次説出了不想參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的誠實離自己很遙遠。

一開始報名參加,其實是想知道自己能不能維持著這樣的讀書狀態,但讀到一半就發現自己對於知識的無力程度,是從自己的無法承接開始,也許到最後,會放棄吧,而今天抱持著説出來最多也就是再也不出現的心情,卻讓其他人承接了我的狀態,非常謝謝他們

我在處理事情的邏輯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沒有感受到有趣的過程裡,卻還是要找書來唸呢?難道只是一種習慣嗎?

還是跟電玩一樣,10多年的習慣,可能已經只是儀式感作祟?今天一樣沒有答案。

擁抱

擁抱

人應該如何追逐自己喜歡跟想要的事呢?
這是在我每次不經意聽見「擁抱」之後的思考,我是如何在問與答之間被感動?這個問題在 2002 跟 2022 都沒有一個自己的答案,有人説生命本就沒有自己的痕跡,因此無須執著在什麼是標準答案上,或許吧,每一個靈魂眼中的靈魂都不是一道光芒流竄,或許有更多亙古不變地黑暗無法蛻變,於是在那些因黑而看不見的心跳節拍裡,我們更能知道自己是什麼樣貌。

我以為可以在一首歌播完以前,寫下這首歌的心得,但沒想到剛開始要聊聊這首歌,我便無法停下一股腦地自嘲,持續表達自己的狼狽,誓言、謊言,都不再是重要的了,當所有的一切努力都還是會告訴你人生有很多徒勞無功的過程,你只需要確定自己踏進生命給你的洪水中,依舊可以短暫不被沖走,即便是一秒也好,那一秒,就是存在著的。

一如我一直都無法記得五月天這首歌的歌名,只記得副歌在呼叫某個人,把我的手緊握。

單身公寓-不敢聽的歌

分手以後,HomePod mini 一直放著我過去半年沒辦法聽的歌,反覆詢問著自己,還有什麼沒處理好的嗎?提早兩個星期告訴對方,好好地告訴對方,自己已經到極限了,也許,搬出去再看看後面要怎麼辦。

「如果搬走了,我們就分手吧。」

深吸一口氣,『好』是我唯一想講的話。

通常我不太會寫文章表達一件事,但我這次到達極限的時間跟狀態出乎我意料之外,以為要一年才會看到盡頭的容忍,出乎意料之外地面臨極限,比發現背叛最愛自己的人還要更加沉痛,當各種反應疲倦的時刻,我困惑著當初我是否有用這種方式對待其他人,同時又困惑著我對一個人的好,為什麼要被許多精神抨擊跟折磨,無法溝通的感受化為吼叫,傷痕與傷痕之間的震動,讓感情走上了盡頭。

但人生總會有股和風徐徐吹進,在午後的樹蔭下,陽光普照的大安森林公園裡,被背叛的他問我,為什麼不説實話?

是啊,為什麼不説實話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再讓自己被那樣愛著,讓任何人以扭曲自我的姿態,陪著我在關係裡活動著,失去自我。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自我成長,是我面對了關係裡的不足,跟傷痕累累的目光,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著為什麼在意四周的目光,就是現在的自己,無論敲下多少次鍵盤都排除不了那些困惑。用這首歌當成單身公寓的開始,是我想用來為自己的關係互動做紀錄跟找到閱讀自己的切入點,在每段跟自己拉扯的對話裡,看見更多故事;歌詞往往是我生命中用來反思自己生命的重量,跟那些我不想輕易捨棄的記憶,但,疲倦的手再也無法拉著記憶往前走了,以前不想要讓自己在各種忙碌下忘記的記憶,也迎來了遺忘。

既然每個人都有一段故事悔恨著,那就讓自己找到一個方式好好跟關係道謝。

閃爍的日光燈

只要在廁所裡面,我就可以感覺到門外的氣溫明顯下降了幾度,那不是體感問度的差異,是一關上廁所的門,某個連通其他世界的裝置,彷彿就因為我坐在馬桶上自動啟動,氣溫會因此隨之下降,偶爾我還會看見房間的日光燈閃爍,第一次看見閃爍的瞬間,我打開門,房間跟我進去廁所前沒有差別。 繼續閱讀

史蒂芬.金《後來》

打開「後來」,看完前40頁,我忘記這本小説是一本恐怖小説,傑米說話的方式實在太像我身邊的某個朋友,聽著他遇到的辛苦經歷,想嘗試了解他的見聞,卻發現,這一切都是一個故事,來自善於把奇妙故事用各種生活細節變成美好情節的小說家。

史蒂芬・金,如果你聽到或看到這個名字,會想到有人突然接手機發瘋,或是想到電梯、門板被砍破,在「後來」的故事中,仔細思考後突然毛骨悚然的經驗,跟傑米說話的方式,與劇情的推展巧妙融合,你不會第一時間想到是什麼恐怖,而是在回想某個情節的那一瞬間,再讀一次,會被史蒂芬金的情節安排,放在心底深處的恐懼,投影在你腦海裡。

當你身上出現某種能力卻無法完全理解它,又必須要跟這項能力共存,而身邊的人卻不太相信你,你會怎麼做?「當你仰望天空看見星星,你會害怕嗎?」把所有看似一般,無時無刻都會存在的元素,依照時間與對話逐步拉進你跟傑米的關係,就是史蒂芬金在「後來」中,發揮到極致的技巧。

充滿生活感與這個時代特色的文字,並未因翻譯而消去了文字中巧妙安排的情節轉換,這本小説的對話充斥著自然成形的分鏡畫面,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看完它,但會很糾結要怎麼介紹這部小説,説得太多怕自己讓「後來」的閱讀體驗減分,説得太少又怕這麼精彩的小説沒有好好介紹到,在對話與情節開啟的故事世界觀,讓我在上班時間收到信,打開書之後,不小心就忘記要處理工作,一直往下讀,幸好平常就在長時間閱讀文件,沒有影響到上班。

我準備好去把其他史蒂芬·金的小說重新讀一遍了,期待你也跟我一樣可以盡快看到「後來」,一起討論這個故事。

#皇冠新書試讀

皇冠新書試讀-後來-史蒂芬金

那天晚上,我想起對小説的期待

1999年是個魔幻的年份,除了世界末日以外,對文字有興趣的人,都或多或少被「網路小説」給推動了心中某個角落。這一年,我國中,隨著時間輪轉推進,20年前的我,對網路小説有莫名的熱愛,心裡認為自己非常非常愛小説,熱愛到極度好奇是什麼樣的人寫小説,因此開始大量在 BBS 上騷擾當時有名的作家,大概跟「直男行為研究社」的那些截圖相近,而接受騷擾沒有拒絕我當瘋狂讀者的作家,隨著時間推移,成為了久未問候的朋友。 繼續閱讀

Itunes Store 買的電影沒有授權了怎麼處理?

剛剛在找資料要寫一篇新聞的註記,準備打開我過去買的電影,發現幾件事很值得寫下來紀錄。

首先,以前買的電影,都已經移轉到 Apple TV+ 裡面了,所以到資料庫裡面可以找到過去買的電影;如果你的裝置授權已經滿了,記得把你過去登入過的裝置逐一清除,避免自己無法登入,使用過去購買的電影,現在 Apple TV+ 很方便,買的電影不一定要下載才能看,串流觀看也是很方便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