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討論,一個關係的平衡與是否走到互相的狀態,首先你要先釐清自己的立場,再來是對方的立場,最後是雙方中間的認知交集地帶。我認為是這樣的原因有下
在這三個角度的前提,必須要是兩個人有足夠的交集,才能進行討論,而如何產生足夠的交集?你可能會跟對方有一些簡單的訊息往來,簡短對話,或是有一些透過朋友產生的互動,在互動方式的多寡中,才能把交集的範圍與層級表列出來,但大多數的人連寫出這段文字都覺得沒有必要,通常會在「我跟這個人有沒有私交/跟這個人不熟/我認識這個人⋯⋯」的範疇裡帶過。
誰會沒事把互動關係認真寫成一篇文章?兩性作家、編劇,其他人才不會做這件事。
在你面對無法確定交集的過程中,要跟對方談到平衡,通常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而這個起點都是造成誤會的過程,過去很多時候在嘗試溝通的過程裡,不太理解要怎麼站在對方的立場開始溝通,但一件小事讓我理解到這種溝通的難度與複雜度,來自我對其他人認識的不足,我總是會過度認為對方理解我表達出來的方式,而要怎麼樣才能夠真的理解到其他人想表達的範圍跟過程呢?
我對這件事一直都是手足無措的,我當然可以站在我自己就是為了自己而活的立場,也可以從愛自己的角度出發,但釐清自己的立場以後,對方會在什麼狀態下表達自己的立場,只要不去溝通,你很難理解對方的立場,於是雙方很難產生認知交集。
從這整個過程去讀某些社會事件,追求失敗、失去關係、長期孤獨的生活,引爆的種種關係不平衡,是很難簡短找出一種理解的方法的。
踩在這個角度上,要怎麼跟所有的人在相處上找到舒服的方法?只能夠透過盡可能不要引發額外相處衝突的提前溝通,避免繼續出現各種心情不悅的對話。
平衡這件事,遠不是一個人覺得就是平衡的,只有當兩個人的對話產生真實的交集,並且不因此而感到不悅,才能夠產出真正的平衡,而對待能不能在交集之前討論?這很看情況。
一點自己的體悟分享,你如果想講點什麼可以留言。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