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之所以會被說成功,是因為他生活中的一些情境符合了某些生活條件跟狀況的定義,有許多人得不到那些情境,同時,那些情境符合許多人心目中認為是「好」的定義,得到情境的人會被稱為成功。
乍聽之下,成功的定義沒什麼問題,往下仔細思考,這件事會出現幾個意見分歧的地方,首先是情境,這有句俗語解釋得很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但現在老鼠還會變成影片,看一次笑一次。
在某個情境裡生活的人,會被很多人羨慕有「成功」的樣子,是因為一群人都相信同樣的狀態,會是心裡面好的價值,例如「有錢」、「有房子」、「有車子」、「有名」、「認識很多政治人物」、「女朋友也是政治人物」,你是不是想到了某一篇新聞?那篇新聞不在這篇文章探討的範圍,但新聞主角的背景,的確勾勒出了你認知的成功樣貌。
除了原生家庭給出來的情境以外,在台灣的社會中,有多少方式是可以讓你改變你現有的情境?在現有的社會制度中,我還沒有太多的機會接觸到直接翻轉階級的人,走到我身邊告訴我説,我是這樣改變我的生活階級的。
但回頭看看我自己的背景條件,從小完全沒有太多藝術環境,現在還能夠看得懂一點藝術的概念意象,理解藝術品背後想要傳達的某種樣貌,在文學的面向中可以分辨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分野,用自己的喜好閱讀傷心咖啡店之歌與舊情沙發,下班回家打開 HomePod mini ,聽的是即興爵士,隔天起床去上班,重複播放的是群青,不是迷因。
從一個全家族都在工廠上班的環境中長大,這樣的人做出了什麼選擇才能轉換到現在的狀態?這樣的歷程來説,以現有描述到的文字來看,對我來説,能不能算是成功?我一直在從不同的基準線反覆思考這件事。
這個題目我之前一直卡住,到今天反而非常順暢的寫了後續想法,是因為我看到一個無法完整定義的狀況;郭台銘跟辜寬敏、陳水扁如果都在我的環境裡面,跟我擁有一樣的條件,接觸的人都相同,他們還會是他們的樣貌嗎?
寫到這裡我困惑的是,把這三個人同時打出來的我到底在想什麼?大多數的時候在談成功的人都往有錢去講,Netflix的金錢解碼就正好在重新拆解金錢與普通人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們邀請的專家依舊是看起來生活在上流階級,但卻比起某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更了解什麼是金錢的狀態。
説起來,在過了 28 歲以後,我已經整整十年沒有遇到跟我説我好想要變成功、變得很有成就的人了,所以我才會有今天這個反思嗎?因為他們在人生中都走進一個非常有自我風格與成就的領域,所以才會促使我直接跳出這個問題,把自己放進生活裡面檢視嗎?
但生活與工作的本質是密不可分的啊⋯⋯
工作與生活就是人類清醒時間的全部,而今天不管是生活技能或是工作技能的鍛鍊,都從這些分分秒秒出來,嘗試定義某一種面向的成功,會不會又是我自己對自己的過度偏執?與其去思考成功,不如去觀察自己最需要的細節還有哪些?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