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方式的產出最有價值?



這是我今天工作到一半的時候在想的重要問題,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輕易取得多元不同面向的資料,經過整理,手續或許簡單或許複雜,到使用的人手上,會創造價值。

好,我好像解決了我想講的問題,但用的人會展現資料的價值,要如何幫助他展現資料的最大價值?當資料不是我自己在使用的時候,我無法從對方使用的情境中,立刻協助他創造這份資料的價值,我不太可能跟伊格西(金牌特務的主角)隨時帶著一副眼鏡,看見對方正在看的畫面,我能做的事情是把資料整理得更仔細。

鴨蛋再密,都會有縫。資料再多,都比不上人類的思考與靈光一閃,想法會歪到哪裡去,沒有人知道。

所以我要怎麼把資料做到讓別人看得到這份資料的價值呢?

這是一個跟稀飯怎麼煮才不會剩很多湯很類似的問題,因為要把稀飯煮到剛好不會有多的湯,要先了解鍋子,再來是放的米量,最後是煮的時間,煮完了需不需要靜置;要先了解資料在哪裡用,再來是要給出去多少資料,資料會再開會裡面使用多少時間,最後是資料會等多久才會用在會議中;好好煮飯與吃飯,人生有很多事情都很類似。

就算我這樣打完了,我還是沒有想到對於價值而言,要用什麼樣的產出方式才能創造最有價值的資料,或許有這個想法本身就是解錯問題,也許要的不是最有價值的資料,要的是資料持續提供,進而做到逐步展現價值,光是我在思考這些事情的過程裡,就已經被價值定義混淆了好多不同的階段跟面向,這個問題今天看起來不會有結論,就是今天的結論。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