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頻道、影音頻道的演算法讓收集新資訊的人, 大多數的時候都會抱怨只有特定的資訊來源出現在你的視線裡,上個星期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有個朋友說,他曾經把偏好設定關閉,他發現看到一堆他不喜歡的商品,立刻重新開啟偏好設定。
「我就是想要看到我喜歡的啊」,偏好設定大概是從人腦裡面複製出去的功能吧,如果我不跟喜歡的人事物一起生活,我為什麼要活著?
今天打開了 Youtube 看到兩首舊歌,但我今天第一次看到,對我來說是新歌,一首歌發行時間 2014 年,另外一首歌的發行時間都是 2020 年 1 月,演算法讓我今天聽見這兩首歌,我因為這兩首歌開始回頭去找歌手的老專輯來聽,這是所謂的念舊嗎?
到了 Apple Music 裡面,依照專輯推薦,我繼續去爬我喜歡的歌手專輯,點開裡面我特別愛的歌,繼續聽著。
看著看著,新舊似乎不是重點了,而是那一刻,今天在推特上看到一段話,很有感,「泡澡想要的不是泡澡本身,而是泡澡之後的感覺」,完成了一件事的感覺,比為了完成事情本身的行為,更值得討論。
走到安靜的角落裡,能看得更清楚,為什麼需要各種形式的訊息餵養自己,當年以為自己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活出自己的生活,後來遇到的宗教信仰,一開始談感受神的存在,後來發現神本身提供給你的信仰方式,是讓你以選擇的核心,理解可信與不可信之間的各種可能與變化,而我隨著觀點的轉換,依舊還是沒有找到自己可以安穩待著的生活方法,卻也持續活著了。
這四年讓我重新處理了關於新與舊之間的差別與可能性,這幾週才明確可以說:對新發生的事物可以不那麼執著,生活開始有了不同的厚度,體驗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帶著這些想法,重新聽、看當年我很有感的文字與音樂、影片,那些感動依舊存在,額外多了可以評論的觀點與看法。
每一天遇見的人事物,都更新了我腦中的演算法,當年覺得忘不掉的事情,沒有遇到特定的狀況,再也不會想起那些點點滴滴了。
那次去聽白色七號演講,我才想到當年參加他的網聚,因此想起了許多當年持續參加網聚的生活,為了更瞭解其他人的生活模樣,想從裡面找到可以參考的資訊,我當時的確是找到了很多可以參考的資訊,但同時也把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呈現出去了
總會有什麼是你覺得不可或缺的,也會有很多你覺得當下一定要拿到的,有拿到與沒拿到之間,有一種模糊不明確的過程,那是我終於體會與接受的結果,以前追逐把生活變得某個樣子才是終極目標,現在就只要淡淡地轉向內在的狀態看一看,就會知道自己在追逐的,跟真實的目標是否一致。 找到跟自己生活演算法一致的生活方式,才不會卡在想像跟不安裡面來回移動,卻沒有位移到某些支點上,以前依靠這些自己才懂的比喻,一路走到現在,把這些奇怪的比喻方式寫回來之後,我生活變得比較開心有朝氣。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