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社群上不發動態?

最近的工作需要研究在社群上發動態來達成某個目的,但近期的自己,已經是對社群上的議題幾乎做到心如止水的狀態了,甚至在發生特殊事件的當下,我依舊選擇不發文討論事件本身的漏洞,選擇安靜不發言解釋事情的真偽。
但還是會嘗試著要寫成文章放在網站裡,給自己的意義上,比較貼近控制權。

3 個關鍵讓我決定不要在社群上跟其他人有過多的互動:
・社群上的互動跟網站上的閱讀,認同度與接受度有根本差異
・期待被觀看者以什麼樣的方式看見
・對互動的失望
繼續閱讀

幫助的定義

  • 當你看到對方在許多層面上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是不是站在高姿態的角度?
  • 當今天認知邊界不足的時候,對方跟你關心的議題不盡相同,嘗試協助對方打開認知邊界,算不算是只為了自己內在虛榮的理解過程?
  • 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是一種傲慢?
  • 來進行我最喜歡的自問自答, 繼續閱讀

    1000 天

    雖然被再三拜託不要寫,但實在很值得記錄。你跟一個人認識 1000 個日子,適合聽誰的歌?我剛好打開了陳奕迅。

    很難想再下一個千日,會走到什麼地點、什麼關係,聊些什麼跟關係變成什麼樣子,已經過去的 1000 天,我滿滿地感謝。

    閱讀彼此的生命,花的力氣不是那些快速認識、快速戀愛,用著熱烈擁抱和親吻能換來的真實,過去太習慣快速,剛開始的 300 天,拉扯糾結,而後面的 700 個日子,我們成了彼此的支持,吵不吵架?吵,比我過去的吵架都激烈,但我們也知道彼此能怎麼擁抱彼此的不同,極少被說服脾氣的我,也因此減少了發脾氣的次數,諮商師也說我的狀況相對好了,生活趨於平靜。

    學會看關係要如何心無旁騖,也明白任何關係太盡,終究會提早抵達終點,保持溫和、持續對話,我們可以給生活更多美好想像,還有許多的事沒有解決,但逐步處理,會走到彼此平衡的地方。

    兩個不同的人,關係中到底有沒有機會走到最後?當然有,沒說的事情是,誰先讓對方的?彼此都願意退讓,才能讓關係成為一場美好。

    寫下千日的感想,因為難能可貴,願美好不再讓我們覺得遙遠。


    最近更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