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前,我得知道在家能吃什麼

今天的日記,剛好延伸我跟一個朋友的話題:

家裡面小時候給你吃什麼?

這件事其實影響很巨大,特別是你如果是一個自認不會煮飯的人,這件事就更重要了,因為你自己會不會煮飯,跟你要怎麼陪小孩煮飯,是兩件不同的事情,而小孩有沒有吃到好吃的食物,就決定了他對家裡記憶的其中一個印象。

我想主張的是,即便你不會煮菜,你也應該要嘗試陪小孩一起煮飯,煮得不好吃沒有關係,至少在過程中,你們可以共同探索東西煮了不好吃該怎麼辦,而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我自己有三個理由。

一、不好吃的食物,會成為他面對失敗的其中一個思考方式。

人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之下,會用自己曾經嘗試過的經驗用來類比,進而探索其它想嘗試執行或是做的事;因此陪沒經驗的人,探索面對失敗的方法,是一件我認為重要的事。

處理自己煮了不好吃的食物可以嘗試用調味來拯救、可以再用別的方式加工,但因為我也不是廚師,只有看過幾位廚師在東西出現狀況的時候,用了自己的經驗讓東西從不好吃,變得可以吃下去沒有浪費食物,成為我看過的拯救經驗中,數一數二重要的體驗。

沒有一定救不回來的狀況,救不回來的失敗也不會是人生的失敗。

二、吃過什麼樣的食物,長大以後會變成看不見的隱藏限制,如何打開限制?

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嘗試解開食物的限制,我對幾種食物會直接恐懼:

  • 純水煮青菜只加鹽巴調味
    火鍋裡煮到爛掉的青菜
    滾超過 2 次以上的湯
    奶粉加上掬水軒營養口糧
  • 這意味著什麼?其實就是家裡可能因為收入問題或是其他情況,無法煮食物,所以選擇了相對簡易的方式,讓食物用這種方式處理,我雖然不會煮太多其他的東西,但因為這個奇妙的居家對待方式,我對於食物有很多不想説但是又無法輕易面對的過程,因此,去年底就開始嘗試要煮東西吃了。

    甚至是到這一刻,我都還無法清楚知道自己在食物上的限制還有哪些,但因為這樣的生活,額外讓我發現了我對某些味道的敏銳程度,是因為長期被餵食不合適的飲食方式,為了要閃躲某些食物,逼迫自己的嗅覺在聞到某些味道以後,要立刻閃躲。

    三、陪伴

    食物是我心中一個無法輕易承認的巨大畏懼,我非常怕找餐廳,也非常怕其他朋友找我決定要吃什麼飯,因為這是我的品味不足之處,也無法輕易讓人理解,喔原來是這種狀況,但今年的日記,在昨天寫了爺爺之後,覺得也沒有什麼好不能談的,這也跟我沒有因為食物好好被陪伴有關。

    我們家幾乎不煮飯,都讓奶奶煮飯,也因此我極少在我小時候的家聞到煮飯煮好的味道,但偶爾有煮東西,都成了我印象中上面寫的四樣食物,如果要問我為什麼只記得這些,在各種痛苦過去後,我只記得家裡食物是不快樂的味道,那股憂傷,是會跟著一個人行走在生命的各個時刻的,無論你再怎麼忙,請至少嘗試陪著身邊的人,探索一下怎麼煮飯的方法,雖然他可能笨手笨腳完全沒有概念。

    看起來很像是為我自己不懂煮飯而抗辯,但我其實只是想要有人陪我學會怎麼煮飯。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