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陸續被問了怎麼辦,主要有兩件事,工作上的怎麼辦,是日常要處理的事,那倒也沒有什麼好特別提的,但有兩題真的很值得討論,也想看看大家會怎麼想,歡迎你在底下留言告訴我你的決定
第一題|我在路上看到了某個認識的人,他帶了另外一個人直接進家門。我應該告訴那個人的另一半嗎?
這題我聽完,我直接跟對方説三個判斷標準用來判斷要不要講:
條件一:你跟那個人有多熟?
條件二:你願意犧牲跟他以後往來的機會嗎?
條件三:你願意承受被人説閒話的壓力嗎?
邏輯是以人際關係當成前提,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覺得人際疏離、親密關係不足,我在人生過程中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一些事情上被保護,一般人際關係穩定的人,肯定也會希望人生不要被打擾,而且我最怕的是不小心誤會別人,也許的確帶人回家是充滿想像的,甚至已經越過了某些底線,但這題真的很難第一時間判斷,只要你進入一個道德旋轉門以後,就很難下判斷。
道德旋轉門:「如果那個人的另一半不知道這件事,也太可憐了吧。」我為什麼會説這是道德旋轉門?因為他並不是一個真的需要回答的問題,首先,對方的另一半,並不是這個問題最主要要考慮的對象,因為你在處理的關係,是你跟你看到帶人回家的人,那把問題聚焦在這件事上就好,這就跟你看一個人的工作表現不爽,跟看一個人能上業界知名人士的自媒體在不爽,是兩個不同的核心;前者是工作表現影響運作的困擾,後者是前述困擾再加上嫉妒心態,但工作表現的定義與界定跟自己心裡的嫉妒,這必須就要分開看,所以我對於要不要去告訴對方的另一半,我自己是選擇不講的。
第二題|我覺得被剝奪了,工作給我的條件跟現在現實不符。
第二題比較難回答,因為這牽扯到了公司對於員工福利的設定,與當事人對於自己工作的期待,我先聽完了對方公司給他的條件,跟對方對於工作想要的期待,但我花了半個小時,找不到對方對於工作的期待,輾轉也發現對方對於現有工作的不滿,我開始拆解他對於工作這件事的認知,我用了「比較」。
人生的快樂跟薪水高低相比,他選人生的快樂
人生的快樂跟公司的制度,還是人生的快樂
人生的快樂跟未來都被專業領域拒絕,他選專業領域被拒絕
專業領域要被完全拒絕,除非你真的完全對工作細節不在乎,對工作的處理荒腔走板,拒絕回訊息,聯絡不到人,跟其他人共同協作都留問題給別人處理,對於別人的突發狀況不聞不問,要列表的資料實在太多了,打不完,但一個擁有技能跟成效的人,在執行工作需求一段時間之後,會意識到前述的困境,其實都會是工作範圍裡面需要處理的,而且要給出適當的回應,已達成自己手上專案的完成度跟與他人協作的順暢度。
我對於他的問題,當下其實還用了轉移選擇壓力的方法讓他跳出問題再回來看自己現在的問題,這個技巧必須要跟對方的熟悉程度到達一定階段以後才可以用,不然會延伸出很多問題以外的問題,要確定跟對方的互動不會出問題。
這兩題都很難回答,同時我也在思考,回答的過程裡,我有沒有任何過度偏執的地方,因為要對別人的提問回答到恰如其分的地方,中間有太多的評估條件要處理了,你以為跟標題一樣的「這要怎麼辦」,也許是對方人生的某個轉折點,雖然來問我意見,我都會很淡然地回答,我也知道,有很多問題,不是那麼單一的問答可以解構與找到路徑的,嘗試回答,還是很有趣的事。
想試試看讓我回答問題嗎?你可以嘗試聯絡我,留言給我你的 Line ID ,我會新增你並且回答你的問題,我的網站留言有審查功能,不會公開給其他人看。
探索更多來自 藍鑫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